越南,这片充满活力的东南亚热土,近年来凭借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重要目的地。据南计划与投资部统计总局统计,越南2024年GDP达4763亿美元,GDP增速为7.09%,总体维持在较高的增长区间。根据预计,未来短时间内还将维持超过每年5%的经济增速。
图片源自:EqualOcean《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越南月度研究报告》
越南拥有近1亿人口,70%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仅32岁,劳动力资源充沛且充满活力。然而,这片“年轻”的市场却暗藏结构性矛盾。
1)技能错配严重
据越南劳动与社会事务部(MOLISA)统计,2024年越南制造业中仅36%的技术岗位能招到合格人才,尤其在AI、自动化领域,高端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2)薪资成本优势与增长压力并存
制造业平均月薪300-500美元(约为中国东部地区的1/3),但年均涨幅高达5%-8%,胡志明市等经济中心增速更快。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人才吸引力间找到平衡。
越南劳动法以严苛著称,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高额罚款甚至业务暂停风险。
1) 劳动合同与解雇限制:必须签订书面合同,试用期最长不超过180天;解雇需提前30-45天通知,并支付工龄补偿(每满1年补偿0.5个月工资)。2)社保缴纳:企业需承担高达21.5%的社保费用,远超东南亚平均水平(如泰国为10%),且违规补缴可能面临欠缴金额2倍的罚款。3) 外籍员工管理:工作许可证申请流程繁琐,且制造业外籍员工占比不得超过10%,服务业不得超过3%。
对此,出海企业可以采用EOR模式(名义雇主)进行破局:通过第三方机构代管雇佣关系,可以覆盖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事务,规避直接用工风险。同时,将法律顾问前置化:投资前聘请本地律所审核用工政策,定期更新合规手册,确保动态适配法律变化。
三、文化融合: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
越南员工重视尊重、公平与职业发展,与中国“高薪优先”的激励逻辑存在天然差异。
沟通壁垒:仅10%的越南员工能流利使用英语,基层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弱;管理冲突:越南员工对指令式管理敏感,更偏好透明晋升机制与团队协作氛围。某制造企业因忽视本地文化,初期员工流失率高达25%。
为此,企业可以你先本土化管理团队:提拔越南籍中层管理者,搭建“中越双轨制”领导层,减少决策摩擦;进行福利定制化:提供春节红包、中秋节礼品等传统节日福利,增强员工归属感。此外,出海企业可以进行职业发展赋能:为技术骨干提供中国总部轮岗机会,或联合本地机构颁发技能认证,满足员工成长需求。
越南人才市场“僧多粥少”,传统招聘模式效率低下。
招聘痛点:信息技术、医疗等高技能岗位供需失衡,教育行业流失率超20%。出海企业可以借用AI技术赋能:通过LinkedIn Vietnam等平台精准筛选候选人,AI面试工具评估软技能(如问题解决能力);还可进行校企合作:与胡志明市理工大学共建“订单班”,定向培养中越双语技术人才,提前锁定优质资源。
留任关键:一方面,弹性福利设计:提供家庭医疗保险、子女教育补贴,甚至允许灵活办公,契合越南员工对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视。另一方面:文化认同建设:组织雄王节庆祝、团队拓展活动,将越南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打造“第二家园”氛围。
越南人力资源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企业需把握两大趋势:
EOR模式常态化:2024年越南EOR市场规模达3.2亿美元,预计2025年突破5亿美元,服务范围向中小企业延伸。
AI驱动效率革命:AI算法用于人才画像分析(如微表情识别筛选高潜力候选人),工业机器人操作培训需求激增。
出海企业可以采用短期与长期的解决方案。短期试水:通过EOR模式快速组建团队,积累本地经验后再自建实体;长期深耕:投资本地化人才梯队,如设立技术学院或与政府合作申请培训补贴。
总之,出海企业要在合规与文化的天平上寻找支点。越南市场的成功,始于对法律红线的敬畏,成于对文化差异的包容。通过EOR模式化解初期风险,以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效能,再以人性化策略凝聚团队向心力——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在这片热土上实现“长期主义”的最优解。未来,唯有持续进化,方能在越南的蓝海中乘风破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