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新加坡,中企掘金东盟的黄金跳板!
来源:职行派公众号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新加坡以其“金融自由港+东盟枢纽+政策高地”的三重优势,成为中企出海东南亚的首选跳板



图片源自:2023东南亚出海指南(新加坡篇)-领英


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新加坡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宽松的外汇政策。2024年新交所上市的中企数量同比增长18%,且融资成本较欧美降低30%,去年新加坡与中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然而,出海新加坡的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新加坡为何成为中企的必争之地?

1、地理与贸易优势:东盟的超级连接器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二,航空网络覆盖380个城市,可辐射印尼、马来西亚等6.5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以新加坡为总部,可借助转口贸易规避欧美关税壁垒。


2、金融与税收红利:全球财富的避风港

1)超低税率:企业所得税率低至17%(部分行业可降至5%-10%),无资本利得税、股息税,通过“全球贸易商计划(GTP)”可享10年超低税率。

2)融资便利:新加坡拥有3500家金融机构,中企可高效获取供应链金融、跨境融资解决方案,融资成本较欧美低30%

3)政策扶持:外籍人才的绿色通道。新加坡推出“经济战略人力计划(M-SEP)”,参与政府优先项目(如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的企业可获得额外EP/SP配额,并延长至3年。自雇EP模式允许企业主通过注册新加坡公司快速获得工签,降低出海门槛。


4、名列前茅的营商环境

在营商环境角度,世界银行(World Bank)《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营商便利度排名高居世界第2。其整体营商基础位居全球前列,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出海目的地。



图片源自:2023东南亚出海指南(新加坡篇)-领英



二、劳动法规的“高压线”与解雇风险

新加坡劳动法以严格著称,其劳动法体系主要由《雇佣法令》《就业法令》《外国人力雇佣法案》等构成,覆盖本地及外籍员工。

1、书面合同强制化:

雇主必须明确工资、工时、解雇条款,试用期不超过3个月,年假7-14天。


2、公积金(CPF)

作为亚洲最为完善和先进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之一,CPF由雇主和雇员同时缴纳,只要是新加坡的公民和永久居民,且在公司月收入超过新加坡币50元,就必须按照规定比例缴纳公积金,雇主最高缴纳薪资的17%,员工缴纳20%。


3、解雇程序与补偿标准:

合法解雇理由仅限严重违纪(如旷工、失职)或经济性裁员,否则需支付补偿。

解雇通知期限:根据新加坡《劳动法》规定,雇主必须提前通知员工解雇,并且必须给予足够的通知期限。通知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员工服务满1个月但不超过2年,则通知期限为1周;服务满2年但不超过5年,则通知期限为2周;服务满5年以上,则通知期限为4周。当然,如果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达成不同的协议。


解雇补偿标准:如果用人单位需要解雇员工,需要支付员工相应的解雇遣散费补偿金。如果工作不满2年,需补偿2周工资;如果工作2-5年,需补偿2周至1个月工资;如果工作5年以上,需补偿1-3个月工资。若未合法定程序解雇,需按补偿标准的2倍支付赔偿金。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在新加坡,雇主需要在员工被解雇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支付遣散费。如果雇主无法立即支付全部遣散费用,可以与员工协商分期付款。

4、外籍员工特殊风险:

配额限制:制造业中国工人占比≤25%,服务业≤10%;解雇后离境:外籍员工被解雇后需在30天内离境或转换准证,否则面临法律处罚。建议企业建立合规档案,保留绩效记录,优先通过调解中心(TADM)解决争议。



三、薪酬管理要全球化与本地化平衡
新加坡员工期望薪资透明,建议采用“固定工资+绩效奖金+长期激励”模式,而在税务优化上,雇主可利用新加坡无海外收入税政策,为外派员工设计跨境薪酬方案。

1、跨境税务优化。

1)拆分薪资:中国籍高管可拆分境内基本工资+新加坡津贴,利用海外收入免税政策降低税负;2)汇率锁定:通过Airwallex等平台锁定汇率,规避财务波动风险。


2、薪酬发放合规。

1)发薪周期:当月工资次月7日内支付,加班工资次月14日内结算,必须以新元通过本地银行转账;2)税务代扣: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0%-22%,外籍员工需注意跨境申

2025签证新政:精准卡位高端人才

2025年起,新加坡全新的就业准证(EP)政策将正式实施!

根据新政,新加坡政府再次上调了薪资标准准入门槛:1)金融服务行业:薪资标准从5,500新元提高至6,200新元/月;2)非金融服务行业:薪资标准从5,000新元提高至5,600新元/月。续签需通过COMPASS评分(≥40分)。



针对新政的应对策略:1)EP优化:优先招聘COMPASS加分院校毕业生,或通过“自雇EP”设立子公司;2)SP/WP组合:基础岗位采用WP+本地培训,核心岗位保留EP配额。

根据新政,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有资格申请EP签:1)是否达到薪资标准(准入门槛);2)是否能在Compass打分系统中获得40分。

若想申请EP所需的40分,则需要满足以下任两项条件:学府背景(毕业于新加坡官方认证的全球前100名大学,+20分)、薪资达标(薪资达到官方设定的标准,+20分)、紧缺职业(申请的职位属于官方紧缺职业列表中的一种,+20分)。



   图片源自:新加坡人力部

 

总之,新加坡市场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与高门槛并存。中企需抓住政策红利期(如2025年M-SEP计划),借力EOR模式快速落地,同时通过文化融合与人才本地化扎根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